2023年中國歷史文憑試即將完滿,考試的規則和題型也引起了很多學生和老師的關注。本屆文憑試中史科卷一繼續不設必答題,全卷八題考生要選答三題。其中,近代史題目問及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末的中蘇關係、抗日戰爭及國共關係、文化大革命。有中史科老師表示,以往疫情試卷分題多、佔分「細碎」,今屆試卷佔分重的長題數目比較多。題目考核範圍較闊,一條題目考核數個課題,考生需要熟習多個單元,整體試卷程度與往年相若,相信考生溫習足夠,有能力應付。
在第一部分的古代史題目中,問及北宋前期的官制架構,考生需要從歷史和政治角度來探討古代政治體制的演變。而近代史題則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「一五計劃」,涉及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末的中蘇關係,資料漫畫提及蘇聯援助下實現國家工業化、毛澤東參觀土高爐、宣揚「公社食堂」等。另要求考生根據資料,舉出兩個時間的國家發展重點相同與不同地方。這些題目在學生的歷史知識和分析能力上都有著很大的挑戰。
在第二部分的題目中,考生可以從六條題目中選答二題。古代史題目問及漢武帝治國政策、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、明代君主集權制。近代史則考及中日甲午戰爭及維新變法;抗日戰爭及國共關係,當中引用蔣介石的自辯,要求考生援引史實,說明國民黨在國共內戰戰敗的原因。另外亦問及文化大革命的「批林批孔」運動,包括林彪對文化大革命的發展責任,又引用《改革開放30年紀實》、《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研究》資料、要求考生閘述改革開放的內容及其成效。這些題目涵蓋面廣,對考生的知識深度和分析能力要求很高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文憑試中史科卷一題目設計上略有不同。題目考核範圍較闊,一條題目可考核數個課題,例如卷一第四題,涵蓋東晉及北宋,第五題涵蓋明太祖及清初等朝代。這樣的設計措施的目的是激勵學生溫習更多的課題,開阔他們的視野,從而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,提高歷史素養。
最具挑戰的一道題目是第八題,問及文化大革命期間,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林彪被批鬥的事件,對於這道題目很多老師認為,以往文革的試題較少以林彪為主題人物,「通常都係講四人幫多啲」,考生若「此料不及」,未熟讀有關史料,或有機會有所失手。因此,學生在復習歷史的時候,要從不同的角度和視角去了解歷史事件。可以從不同的材料和訊息中吸取歷史的啟示,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。
總的來說,2023年中國歷史文憑試更多地貼近正常情況下的考試形式,重視長題型的設計。學生需要多熟悉不同的歷史事件,從不同的角度和視角去了解歷史發展的脈絡。只有在全面掌握歷史知識並擁有優秀的分析能力的情況下,才能更好地應對文憑試中史科的考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