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(5月15日)进行的中学文凭试历史科考试已经结束,其中卷二的总共设置了七个问题,考生可以选择回答任何两个问题。这些问题的主题涉及了香港经济发展、中国外交关系、二战对日本的影响、极权主义与巴黎和会、以阿关系、国际社会合作以及近代历史发展。许多考生表示,今年的试卷都相对容易,只要熟记掌握了重点内容,就可以轻松应付。然而,一些历史科老师也指出,今年卷二的一些问题的考核内涵较为罕见,会对考生产生一定难度。
对于第一道题目,它要求考生阐述“在20世纪,香港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城市化,而城市化促进了香港的经济发展”。 第二道问题则评价了自1978年以来,中国如何加强与其他亚洲国家的关系。第三题则根据日本在1920年代至60年代的发展,评估了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对日本带来的巨大转变”的确切程度。第四题询问考生是否同意极权主义的兴起是破坏巴黎和会(1919年)决议的主要因素。第五个问题是问1945年之后,影响阿拉伯及以色列关系的因素是什么。第六个问题涉及分析20世纪下半叶国际社会与文化合作的障碍。第七道问题则阐述“20世纪的历史发展从敌对演变为合作”,并以相关的历史例子作为支持。
一些考生表示,卷一的问题相较卷二要容易些。卷一主要考核凭借对于冷战史实的熟悉性和理解能力,而卷二却要考察日本二战转变等内核问题。认为这两份试卷的出题都比较直观易见,只要掌握住了重点,就可以轻松应对。
另一些考生则提到,卷一的问题与历届试题难度差不多,主要是通过漫画题考察考生对于漫画的理解,因此不需要过多引用史实。不过,卷二所问的问题则相对比较难,尤其是关于极权主义兴起是如何破坏巴黎和会决议的主要因素。 历史科的教师表示,今年卷二的问题类型变化不大,大多通过比较题、直述题和立场题来考察学生。虽然第七个问题是开放性的,但考生只需要引用适当的史实再加以论证即可。 除了第三、第四和第七个问题外,其它问题的提问字眼或考核内容都比较罕见。 例如,考生需要理解第一道问题所问的香港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互补关系,以前通常只出现“社会发展”,而没有“城市化”这个概念,如果不掌握“城市化”这个概念,就会导致失分。并且,第二道问题提到了其他亚洲国家,学生需要提到不仅仅是中国和日本的亚洲国家,题目内容相对比较偏门;第五和第六道问题由于一般学校老师在课程上花费的时间较少,因此学生可能不熟悉。
此外,历史科的教师还表示,他预测大部分考生会选择回答第三和第四个问题,因为这两个问题分别关注了日本历史和欧洲历史,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比较有兴趣。 新版 2023-05-16 12:28